本站导航
  最热文章
· 全国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认证
· 第三代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仪
· 高端私人医疗
· 美国LIFE自动生物能量检测康复系统
· 李铭轩
· 缅怀祖德弘扬孝道黄帝故里孝亲文化行
· 何为慧
·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
· 考察海南万维诺丽果种植示范基地
· 顾奎琴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505366
传真:010-87505366
邮箱:jkcj99@126.com
工作QQ:787538841
网址:www.jkcj.org
地址:中国北京市大兴区盛坊路1号院3号楼207号(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锐创中心)
    当前位置:健康促进网 --
 
企业职工健康全管理

发布时间:2013-5-27  新闻类别:行业聚焦 点击次数:1122

 

企业为什么要在乎员工? 
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于员工的重要性仍然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当企业考虑投资时,对于员工薪资、国家规定的基本福利以外的任何对于员工的投入往往会让位于公司其他方面的投资。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的比重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速度”已关系到了企业的生与死,而这一切全部取决于人的因素。 
美国纽约大学的Baruch Lev教授是研究企业“无形资产”的国际权威,在对标准普尔500强(S&P 500)企业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多年中,平均一个企业的“有形资产”已从70%左右降到了15%左右,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以“无形资产”为企业核心价值是一个现代企业的标志。造就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是“创造力”。 
企业管理者处于“高危”的临界线上  
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管理者的“幸福、健康、高效”是让他们能大限度地发挥才干的基本保障。然而,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职业压力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中国企业管理者增加了更多的疾病甚至安全隐患。在过去的几年中,相继有青岛啤酒前总裁彭作义(2002年、56岁)、大中电器公司前总经理胡凯(2004年、52岁)、爱立信中国公司前总裁杨迈(2004年、54岁)均因心脏病突发辞世,地产巨子汤臣集团汤君年(2004年、56岁)因糖尿病并发症病逝,温州民营企业家的领袖王均瑶(2004年,38岁)因肠癌病逝。 
  在2004年4月,权威企业家杂志《中国企业家》对国内企业家进行了《企业家工作、健康与快乐状况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肠胃等消化系统疾病”占30.77%、“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占23.08%、“吸烟和饮酒过量”占21.15%。同时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28.3%的企业家“记忆力下降”、26.4%的企业家“失眠”。 
中国企业家的健康状况非常严峻,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活方式,在观念上缺乏主动预防的理念,同时,由于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健康管理服务完全缺位,企业管理层的健康隐患至今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企业48%的员工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的报告,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同时,卫生部下属机构前“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全国16个省、市进行了健康状况调查,并于2002年7月公布结果表明,北京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是75.3%,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年10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而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原因。 

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约为1.6亿多。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调理率为24.7%,控制率为6.1%;

糖尿病患病增加。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

血脂异常患病率提高。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员工健康状况,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 
1、如何有效保护特殊人才,降低精英人才损失风险?
2、如何预防企业员工慢性疾病的发生?
3、怎样降低企业内部流行病传染机率?
4、如何按照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考量公司新人培养及晋升计划?
5、员工健康与工作效益、员工敬业精神、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有多少相关性?
6、企业员工医药费用逐年增长,怎样遏制?
7、投资健康与将来支付高额医药费哪个会更好? 
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社保体系,并提供公司员工相应的医疗保障。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障只能满足员工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当员工病了以后才能使用,但是当员工处于“亚健康”状况以及“高危”状况时,该社保体系不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在参加医保的前提下,企业在法律上已经没有义务给员工提供更多健康医疗服务。同时,企业为了降低运行成本,一开始并不会考虑增加额外直接投入,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计划来减少“亚健康”以及“高危”人群的比例。但是,确在此时,由于员工的低效工作导致公司的损失是大的,终损失还是企业。 
 
健康管理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1、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使员工工作精力充沛、生产效率高;减少因生病缺勤等产生的工作不协调影响工作进度 
◇对员工健康关心,提高员工企业归属感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节约人力资源损失 
◇通过健康干预降低发病率,减少病假和健康事假,降低病假工时和事假工时 
◇通过就医绿色通道服务,提高看病就医的速度与有效性,减少看病的工时消耗 
3、这是一项激励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激励手段 
◇提供员工就医绿色通道,解决员工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提供各种医疗保健咨询和服务,使员工享有专业的个性化指导 
◇通过健康干预措施,降低员工发病率和亚健康状态,显示企业对员工的真正关心 
◇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各种特殊的健康管理计划,保护企业核心资源 
◇定期的体检,则可作为鼓励员工的手段,将公司对员工的关怀落到实处 
4、减少企业医疗保健相关支出 
◇该服务对企业医疗保健相关支出做出了系统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降低企业总的医疗支出 
◇在了解企业员工基本健康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化的分析,能够为企业选择更明智和省钱的医疗保险方案 
 
健康管理的科学依据
健康管理立足于找出隐藏在人群中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或解决。 
存在于人生命中的危险性可分为以下3种:
相对危险性:与同年龄、同性别的人群平均水平相比,个人患病危险性的高低。 
绝对危险性:个人在未来几年内患某些慢性疾病的可能性。 
理想危险性:个人在完全健康的状态下得到的数值。 
“绝对危险性”和“理想危险性”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人可以改善而且应该努力摒弃的不良生活行为。
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 通过有效的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这构成了健康管理的基本科学依据。 
例如: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BMI、腰围、血压、血糖、运动水平等。这些可以随着生活行为的改变(如:合理膳食、增加运动、戒烟等)而改变。例如:增加运动量和合理膳食可以降低BMI和血压。这些危险因素的降低将降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乳腺癌等。 
 
 
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
1.企业采用健康管理计划能更清晰地了解员工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健康隐患 
2.让员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并减少缺勤
3.使精英人才可以长期地留在公司服务能充分体现公司对员工实实在在的关怀,从而使公司得到好的回报 
4.通过有意识的预防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的患病几率和流行病传染几率、减低精英人才损失风险 
5.同时还可以将健康因素作为公司培养员工及晋升计划的参考,并有效地保护特殊人才 

国外成果

    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第一项科研成果 
    过多的就诊次数和过高的医疗费用与不健康风险因素过高相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成果。它证实了当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增加时,医疗开支也随之增加这一关系。
第二项科研成果 
医疗费用的变化随风险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方向一致。即:随着风险因素的增加或减少,就诊次数和费用也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第三项研究成果 
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并降低的。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地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与糖尿病,70%的中风以及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第四项研究成果 
针对低风险个人的健康管理计划是保持个人健康状态并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通过减少低风险或中等风险人群向高风险方向的流动,健康管理计划能有效地减少高风险人群的总数量。 
 综上可知,当今世界医学研究成果已确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各种风险因素将导致各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这些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是导致企业员工医疗保健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也是导致员工生产工作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打印新闻】【关闭窗口  
最新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关注官网公众号

Copyright 2013-2014 中国健康促进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原创最终解释权归 医学研究院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锐创中心3号楼2层207 邮政编码:100162
办公电话:+86-10-87505366 E-maill:jkcj99@126.com 微信公众号: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京ICP备16028644号-1
  您是2007年网站开通至今第  位访客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